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百科 > 正文

鲁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发布日期:2022-06-16 11:52 来源:学习强国

1940年6月,鲁南人民代表会议召开,鲁南专员公署、鲁南参议会成立。图为《大众日报》有关报道。

1938年,在全面抗战的峥嵘岁月里,八路军第115师主力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毅然挺进山东。首战樊坝,旗开得胜,东进泰西,陆房成功突围,在梁山全歼日军一个大队,越过津浦铁路进入鲁中,继而又挺进鲁南,插入抱犊崮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面对日、伪、顽重重包围的严峻形势和山区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困难局面,115师在我党发动和领导的鲁南地方抗日武装的配合下,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不断给日、伪、顽以沉重打击。首战拔除位于滕县山亭、白山和上、下石河等地的日伪据点。接着,进军郯码地区,一度攻入郯城。继而“三打白彦”,解放鲁南山区重镇白彦。1940年春,又取得粉碎日军大“扫荡”的重大胜利。这一连串的胜利,有力地巩固和扩大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15师主力部队离开鲁南,转移到沂蒙、滨海地区,与山东分局、山东纵队靠拢。一些部队仍然留在鲁南,继续坚持斗争。

罗荣桓等同志与鲁南著名抗日民主人士合影。(左起陈士榘、陈光、彭畏三、罗荣桓)

115师进军鲁南,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有效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斗争,在南至郯码、北达滋临公路的南北狭长的山区内,建立了我党领导的鲁南抗日根据地,为坚持鲁南抗战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圆满地实现了115师领导人罗荣桓在挺进鲁南之初提出的“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连接大块山区,向南、向东南发展大块平原”的战略构想,不仅使鲁南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大发展的局面,而且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占据了可以南北机动作战的军事位置,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脊梁,使敌如芒刺在背。鲁南是华东进入山东通往京津和华北的门户,是津浦和陇海线的枢纽,是苏鲁豫皖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15师占据鲁南后,向北发展,开辟天宝山区,与山东纵队活动区域的沂蒙山区连成一片;向南发展,直逼陇海铁路,可支持苏鲁边区和华中的抗战,成为苏鲁游击战争的依托;向东密切了与滨海的联系;向西巩固了湖西、鲁西、泰西根据地。这就为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由苏北、鲁南、鲁西通往延安的交通线,护送了包括刘少奇、陈毅同志在内的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为沟通延安与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特别是115师在鲁南的节节胜利,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给在浴血奋战中的鲁南及山东军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进一步坚定了鲁南及山东军民坚持抗战、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随着115师在鲁南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日益加强和巩固,鲁南地方党的组织、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和抗日民众团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景象。特别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从1939年底至1940年春,先后建立了邹县、郯城、苍马、费县、邳县、临沂、费北、滕东等11个县的政权,还有38个区、171个乡的政权。鲁南地区政治建设的大发展,使穷苦劳动人民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从而使党在这一地区的对敌斗争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四,结合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实践,115师坚决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要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的重要指示,采取“最大地发展,猛烈地扩大”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发展武装力量。1940年9月,在桃峪高干会议后,115师将分散在鲁南、滨海、鲁西南、冀鲁边和苏鲁豫坚持抗战的主力部队实行统一编制,编为7个教导旅。这支入鲁之初不足万人的部队,已发展到7万余人,成为我们党领导和坚持山东抗战的骨干力量。

第五,结合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和115师的实际情况,罗荣桓在桃峪高干会议上提出,要在部队中普遍开展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活动,并制定了铁的模范党军的五项条件和《关于营连党组织的规定》《建立模范党军的支部工作》两个文件。从此,建立模范党军的活动在115师入鲁部队中普遍深入地开展起来,这对于加强部队的军政建设,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起了重要作用。

第六,结合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实践,罗荣桓在桃峪高干会议上,总结了鲁南组织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同日伪军、汉奸以及地方反动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插、争、挤、打、统、反”的六字方针和经验。这六字方针经验,既包含了军事打击的手段,也体现了政治斗争的策略。特别是结合反“扫荡”的实践,罗荣桓根据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和游击战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入分析研究了鲁南抗日游击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之后,创造性地提出了“敌打进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的“翻边战术”,论述了分散性游击战争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理论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军事思想。上述六字方针经验和“翻边战术”,对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提高抗日武装力量的军政素质和战斗力,彻底扭转山东抗战的被动局面,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